
總 經 理:13699509799 燕經理
銷售電話:0791-83842899
郵 箱:8161606@qq.com

江西省南方通用設備廠
聯系人:燕經理
手機:13699509799
電話:0791-83842899
QQ:8161606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經濟開發區海棠路
南昌橋架國家公園設立的意義、標準等等,已經有了很多的闡述,但對于國家公園中的農業,人們似乎很少提及或者在刻意回避。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對于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保護事業的發展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農業是國家公園建設中一個無法回避的存在
早在國家公園建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有人在這里生產生活。據試點階段的信息,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范圍內有12個鄉鎮、5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4萬人。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范圍內有152個鄉鎮,常住人口12.08萬人,東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范圍內有22個鄉鎮、107個行政村,常住人口超9.3萬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范圍內有43個鄉鎮、175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04萬人,*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范圍內有9個鄉鎮、2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3352人。
這些人世居于此,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為基礎,既有一般意義上的農林牧漁業,也有茶葉、藥材、蜂業等特色產業。例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區,當地居民以牧民為主,畜牧業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活動。在*山國家公園試點范圍內,有耕地面積1.80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0.18%),園地面積18.06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1.80%),茶葉、毛竹等構成了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80%以上的社區以茶葉生產為主,毛竹次之,形成了“茶農”和“竹農”。在*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試點區內,有耕地35.27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0.80%),園地178.09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4.05%),糧食種植以水稻、玉米、番薯為主,經濟作物種植以橡膠、檳榔、茶葉、南藥、熱帶水果為主,養殖業則以桑蠶、蜂業等為主。
因此,在國家公園內,農業*是一種客觀存在,農田、茶園、果園、牧場等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組成部分。事實上,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農業依然是當地居民的重要生計活動。同時,隨著國家公園建設和游憩、環境教育等功能的發揮,以優良生態環境為基礎、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將為外來人員提供基本的食物保障。
農業具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人們認識到農業具有生態功能已有很久的歷史。法國于1999年7月頒布的《農業指導法》中明確提出了“多功能農業”的概念,強調農業不僅是一個產業部門,而且與國土整治、動植物保護、生態優化息息相關。這一概念在2001年還被歐盟的農業政策文件所吸納。
在我國的科學文獻中,關于農業生態功能、農業多功能性和多功能農業的內容出現較早,2007年**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功能”,可能是*早的官方表述。2021年6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法》也明確指出,“充分發揮鄉村在保障農產品供給和糧食**、保護生態環境、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特有功能?!?br/>
南昌橋架大量的研究表明,農業對保育自然生態、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中國的傳統農業更是因為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智慧和可持續發展思想而為世人關注,100多年前**土壤學家富*·H·金所著《四千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中國傳統農業中包含著大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利用的理念和技術,這已為許多研究所證實。云南農業大學的科學家在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地區的研究表明,利用水稻遺傳多樣性可以很好地控制病蟲草害,稻瘟病下降94%,產量提高89%。
*大學的專家在**的研究表明,稻魚共生系統中的水稻和田魚之間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雜草生物量降低93.57%,紋枯病發生率降低54.35%,稻飛虱密度降低44.74%。正是因為減少了農藥的施用,提高了系統的抗逆能力,從而增加了稻田系統的穩定性。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專家在*從江的研究表明,與水稻單作相比,稻魚鴨共作對稻田主要雜草鴨舌草、節節菜的防治效果達100%,對金魚藻、矮慈姑、眼子菜和黑藻的防治效果超90%;紋枯病發生率降低34.67%,稻飛虱密度降低46.39%,稻縱卷葉螟密度降低31.89%。
不僅如此,在傳統農業地區,農業物種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利用,而且**了野生動植物的保護。云南紅河哈尼梯田因其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生態景觀和生態友好的農耕體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出現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的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上,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僅在紅河哈尼梯田系統中,當地百姓依然種植著上百個傳統品種,而且在梯田邊還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董棕、藤竹、番龍眼等**野生植物以及貓頭鷹等上百種野生動物。
通過農業生產,許多重要的農業物種資源得到了**保護。同時,農業生產還為一些重要的野生動物保護提供了****的食物資源。稻田之于朱鹮的重要性已廣為人們所熟知,筆者在東北*國家公園考察時見到對于野生動物的補飼也主要來自當地的農產品。
首批設立的國家公園,充分體現了“生態保護第一、國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理念,實現了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整體保護,涵蓋了所在區域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以及珍貴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保護了*具影響力的旗艦物種。這里的“文化遺產”也包括了農業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對于許多人來講可能還較為陌生,但國家公園建設需要發掘保護這些農業文化遺產。
南昌橋架發掘保護彌足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
前面所提到的**稻魚共生系統、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均有著共同的“頭銜”——**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原農業部發布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指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我國人民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世代傳承并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生產系統,包括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認定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和由農業部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br/>
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02年發起了**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倡議,其目的是對傳統農耕技術、傳統文化、生物多樣性、生態與文化景觀實施系統性保護和適應性管理,并**這些經濟落后、生態脆弱、文化豐厚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已經認定了62項傳統農業系統,分布在22個國家。其中,中國以15項位居各國之首。原農業部于2012年啟動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截至目前已發布5批118個項目,另有20個項目已經列入候選名單。
農業文化遺產是集農業生物資源、生態農業技術、傳統鄉村文化、優美田園景觀等于一體的活態性、復合型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功能。目前,位于*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中的**山蘭稻作文化系統、錢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開化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和正在建設中的百山祖國家公園內的*慶元香菇文化系統都已被列入農業農村部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藏族草原游牧系統、*山國家公園的*巖茶與紅茶文化系統等都是**保護價值的農業文化遺產。
國家公園實施“*嚴格的保護”,是為了守護綠水青山,為子孫后代留下金山銀山,實現生態與經濟功能的協同提升。應當將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作為生態價值轉換試點內容,通過拓展農業的生態與文化功能,逐步建立起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應當是符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建設內容。*山國家公園在體制試點階段,發掘*山茶文化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通過園企聯建,鼓勵和支持茶企、茶農建設***生態茶園,**了茶園生態環境,提升了茶葉品質,提高了茶農收入,成為社區參與國家公園建設、分享國家公園建設成果、提高生態與文化保護自覺性與積極性的一個典型案例。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是一個舶來詞,這是一個毫無爭議的事實?!皣夜珗@”本土化,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公園,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保護與發展模式,將是中國對于世界自然保護事業的一大貢獻。發掘、保護、利用、傳承好農業文化遺產,不僅對于弘揚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對于當下備受矚目的國家公園建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雨雪來查鋪,鳥獸繞我眠。勁風揚風沙,嚴霜鑲被邊”。艱苦創業,是幾代塞罕壩人奮斗的主旋律,從拓荒植綠到護林營林,塞罕壩人從未停下前進的步伐?!安获Y于空想,不騖于虛聲”。翻開塞罕壩人的創業史,可以看到中國高寒沙地造林科技攻關的一次次創新與突破。要想實現鄉村振興,基層工作者也要有塞罕壩人身上艱苦創業的精神。長期以來,廣大基層干部奮斗在第一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黨和國家各項決策部署,*終都要依靠基層黨員干部穿針引線、落到實處。因此基層建設者除了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钡男貞堰€要有艱苦創業的精神。撲下身子、耐住性子一茬接著一茬干,久久為功。
綠色發展。綠色發展,是塞罕壩精神的根基。從荒山造林到生態育林,從提供原木材料到提供生態產品,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塞罕壩人走出了一條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并重的綠色發展之路。塞罕壩人把對自然的樸素感情升華為對綠色發展的堅定信仰,一代接著一代干,書寫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當之無愧的范例。長期以來,在生態建設方面,廣大鄉村也一度變成“空白區”,甚至變成環境污染的“重災區”。農業生產中過多使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化學激素、化工農膜等農資產品,導致土壤板結嚴重、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地下水嚴重污染,農村也變成城市垃圾污水的“傾倒場”。鄉村振興戰略中一定要注重鄉村的生態振興,樹立鄉村發展的生態理念,堅持鄉村生產的生態化。生態興則文明興,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中國,必將在接續奮斗中成為現實。
塞罕壩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生態變遷,源于塞罕壩人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的接力堅守。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目標宏偉而任務艱巨,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當前,脫貧攻堅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成效仍需進一步鞏固,稍有松懈*有可能出現返貧。塞罕壩精神是新時代全黨全社會**學習和踐行的偉大精神。作為基層建設者**始終保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的精神勁頭,以大無畏的勇氣面對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把鄉村建設得更加美麗,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饒,為子孫后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自然環境。